可能是因為自己是是半路出家的程式設計師,再外加一些雜七雜八的生活經驗,所以一直以來,對孩子的的要求並不是以成績為導向,而會比較在意的是邏輯上的訓練,希望能先從如何讓孩子建立起先後順序的概念,到如何排程自己的工作,是我的目標,但小孩的邏輯還真不是大人能夠想像得到的(笑)。
最近剛好看到幾篇文又配合到和朋友聊天時聽到的一些事情,頗有感,讓我手癢想來寫點目前自己已認知的東西。
先從兩篇文章說起來
這篇可以算是我一直到這幾年才能夠比較深入去想到的東西,有了小孩之後,才注意到從小到大觸目所及可以觀察到的一個普遍現象--台灣的教育養出來的孩子都是不主動、不會想,常常叫不動,或者叫得動的,也常是說一做一,無法舉一反三?
第二篇文章
為什麼這名老師從小學就開始教起「哲學」?因為思辨能力不能等!
(其實裡頭還隱藏一篇文)
這二篇,似乎是讓我得到多年來的答案…
我能開始像文中那樣的思考是在國中上課聽到一句名句「我思故我在」開始,從而對生死的執著點很深,而開始有些些思考的種子發芽,但是真正有比較具體的想法以致於讓我整個人改變卻是在專科高年級以後,一直到現在才算是比較具體到稍微成熟的階段……
想到前陣子我對於教育部所推行的五歲免學費補助方案與學齡教育的接軌相當困惑,因為該其方案對於參與的幼兒園其中一必要條件就是須使用「主題+角落」的教學方式。
所謂「主題+角落」的方式其精神在於靈活孩子的思考方式,藉由主題鼓勵孩子對主題定義、延伸、動手做,角落則鼓勵孩子觀察、探索。
而小學的教育方式則採填鴨,常常會要求學生閉嘴聽老師說,孩子到最後也因為思考僵化而不再提問題。
而這兩種是近乎相反的方式,所以令我感到相當困惑與不解,
(圖取自 謝和弦 R-chord的相片)
看到這張圖,我終於明白自己從小以來欠缺的是什麼,終於瞭解為什麼在台灣,大部份的孩子到最後都淪為分數的祭品,變得不會思考,只會說一動做一動。
雖然說教育就是一種國家洗腦的方式,但顯而易見的,在台灣填鴨式+齊頭式的教育(上課填鴨已經夠慘了,學生被迫練出5大「能力」),再加上現在不倫不類的教改,恐怕就是所謂的罪魁禍首,除了每天聽老師講課、聽老師的命令之外,還時不時要趕課、趕場(補習班、才藝班),孩子沒有機會與時間去思考事情的對錯、去辨別事情的嚴重性、去深入探討/探索自己與環境的連動性/影響力,才造成了上述一些常常看見的問題。
原來我一直到長很大了,才學會「思辨」,這感覺像是從機器人變成一個「人」的過程
突然間,我心中真覺得太好了,雲霧散開來,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那既然「國民義務服刑教育」會像方形西瓜的生長過程般不讓孩子有伸展的空間,麼我是否能從家庭教育的方式來著手,試著將我已經體悟到的東西教給我的孩子們,試著讓她們能夠持續思考、持續保持對生命的熱情、有著縝密細膩的觀察推理能力一直到能從前到後看透許多事情的「人」,希望她們能藉此能趨吉避兇,也許明哲保身、或更有能力能點就幫助他人。
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一個人人長相不同但思考行為模式都一樣的機器人還是各式各樣思考活絡有創造力的「人」?
下一篇,我想將我現在已落實的部份做一個記錄~